员工风采:居有竹

发布时间:2014-09-25阅读次数:
分享到:

    前几日买的几株富贵竹,只是被我随手插进瓶中,便拔节而上,生的青翠端庄。偶尔伴着窗外抚来的徐徐清风,竹叶沙沙作响,随即又归于宁静,颇有几分“风来疏竹,雁渡寒潭”的风度。沉浸于竹香,思绪渐渐飘至故乡的院落和那些关于竹子的记忆。
    苏轼爱肉,世人皆知。君可曾想,那道举世闻名的“东坡肉”竟是这位大诗人在谪居黄州生活艰辛之时创制的?相比于肉,苏轼更爱竹。他曾诗云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”在这一点上,爷爷颇有东坡遗风,早些时候,他在庭院中靠近书房之处种了几株修竹,并常说,有肉吃,有竹伴,便是人生最为得意之事。竹的生命力极为旺盛,但凡竹根伸展处,似乎总有竹笋破土而出。爷爷种的那几株修竹,待到我出生的时候,已经繁衍得幽篁拂窗满院皆是,正可谓“严寒酷暑总清新,雨打风摧不曲身。一夜自抽千尺竿,凌云傲骨更虚心”。
    我的成长也有竹子一路相伴。自牙牙学语时,奶奶便常抱着我在竹下躺椅上讲故事。也许因之前已给小表姐讲过多次,抑或因童话故事实在非她所好,所以在讲童话类故事时,她的瞌睡虫频频来袭,结果常常书本掉落,奶奶一个激灵惊醒,尴尬地望着我,清清嗓子,最后索性找来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之类,认真择几段“小孩能听懂的”,将其中情节前后贯通,即兴编成独立的小故事说与我听。阳光从密竹的间隙照下来,竹影斑驳,风移影动,奶奶时常编着编着,自己就渐渐沉浸在书里,独自尽兴阅读起来,我抗议无果,唯有眼巴巴守在一旁等。
    后来步入学堂,终于渐渐能断文识字,在爷爷奶奶“虚心有节”的教诲熏陶下,我也喜欢上了竹子以及有着“汗青”典故的书本。然而爸爸总以“长身体为重”之名,勒令我每日早睡,可晚饭后、睡觉前的有限时间只够做作业和温习书本。于是,我常常装睡,待到爸妈关上自己卧室门看电视之时,便悄悄爬下床,蹑手蹑脚跑进厨房找到奶奶藏起来的书房备用钥匙,趁着月色氤氲,闪身跃入扶疏竹影中,穿过整个院子,去书房窃书。往往因时间紧蹙随意挑一两本迅速塞进衣服便立即折返。窃喜之余途经爷爷奶奶卧房时,偶尔听到一两声咳嗽,或是竹间歇脚的飞鸟突然煽动翅膀的声音,都能让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。
    那条铺满清风竹影的小径不知留下了我多少足迹。而窃书以观的我常怀侥幸,心想爷爷藏书众多,少一两本也无人察觉。直到一次爷爷在院子里晒书,笑眯眯地指着手边的两本问我阅读感触,我一惊,看到爷爷所指的恰是我前不久刚刚归还的两本。当我还沉浸在惊讶中,感到万分惶恐之时,一阵轻风摇过,院中数百绿玉枝叶摩挲,声响清凉,寒碧侵衣,空气中沁着淡淡的温润如洗的味道,听到我们祖孙对话,妈妈自厨房探出头来,抿唇轻笑,饭菜的香气从她身后飘出。
    再后来,年岁渐长,或因离家求学,或因异地工作,我换过几处居所,有学校宿舍、有租的临时栖所以及后来购置的温馨小窝,然却没有一处让我有记忆中家的感觉。我的家,仿佛永远只停留在那一个修竹环抱的院落里,那里有我的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,那里有风移影动,有碧色生凉。那里,更有一豆温暖不变的灯光。
    光阴荏苒,世事变迁,掐指一数,不知不觉离开家乡已有九个春夏秋冬,又是一年中秋临近,无不令人叹息。犹忆儿时,月如盘,色如水,院落里,清风徐来,竹影婆娑,懵懂的我坐在奶奶腿上,大声朗诵着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: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……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一家人相聚在修竹下品茗赏月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。无论我如今身在何处,只要一想到那个居有竹的地方,我就永远觉得温暖心安,永远不会感到彷徨与孤单。(红府超市 刘霓)

流量统计代码